欢迎来到全国食品安全发展促进中心

发展马铃薯 助推大扶贫

时间:2017-08-14 来源: 作者:

编者按:6月18日,国内马铃薯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盛宴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在贵州省毕节市召开,来自四川、河北、甘肃等地的近千名马铃薯领域的专家学者、产业精英和政府部门代表齐聚毕节,谋划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未来。我国马铃薯生产地与贫困地区分布重合度较高,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549个以马铃薯为主要作物。借助马铃薯主食化战略,一个政府扶持引导、市场积极跟进,化薯为粮,使土豆变金豆的马铃薯精准扶贫新格局正在形成。

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开幕式现场。

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全产业链招商专题推介会签约仪式。

与会人士在会场参观各地展区。

与会客商在咨询马铃薯薯种情况。

一位苗族姑娘在大会现场提供志愿服务。

与会人员在交流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开发。

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全产业链推介会现场。

贵州省综合展区。

毕节马铃薯大数据中心展区毕节马铃薯大数据中心展区。

2017中国马铃薯大会闭幕式上进行的会旗移交。本版图片为王纯亮黄忠贵聂宗荣摄

紧抓改革机遇打造产业基地

贵州省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桑维亮

毕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

毕节是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是贵州省最大的马铃薯产区。近年来,我们始终把马铃薯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带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种植面积持续稳定。连续多年稳定在500万亩以上,2016年达520.48万亩、产量达718.3万吨,占贵州全省的一半左右。二是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2016年原原种生产能力达2亿粒左右,建成原种扩繁基地1.71万亩、产量2.52万吨,建成一级种薯繁殖基地11.95万亩、产量19.46万吨,二级种薯繁殖基地79.66万亩、产量103.59万吨。三是脱毒马铃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种植脱毒种薯336.79万亩、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64.71%,马铃薯年鲜销量达186.39万吨、占总量的36.1%。四是产业化经营能力加速提升。建成专业批发市场13个,年交易能力16.28万吨;有马铃薯加工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52家;7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威宁洋芋获地理标志认证;成功注册5个马铃薯商标,威宁县获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称号。五是产业脱贫成效更加显著。2016年我市通过马铃薯产业扶持带动贫困村795个、贫困人口24.82万人。威宁自治县的马铃薯收入就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左右。

当然,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科带头人和岗位专家还有待强化培养,马铃薯科技人员比例较低,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产品附加值还不高。目前仅有马铃薯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鲜薯27.45万吨,占全市马铃薯产量的7.54%。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特别是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业扶贫带动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毕节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优势

我们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主要有六大优势:

一是周年生产潜力足。毕节地处黔西北高原山区,平均海拔1400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发育。同时,我市相对高差大,立体农业气候特征明显,生态类型多样,有利于形成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夏收和秋收并存的生产格局,鲜薯供应周期长,块茎储藏成本低,有利于发展马铃薯加工产业。另外,我市威宁、赫章、纳雍、七星关、大方等县(区)海拔1600米以上的凉山和半凉山地区,7月日均气温都在22℃以下,土壤肥沃、质地松软,马铃薯种性退化慢,是建立脱毒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的优势区域。

二是支持政策机遇多。农业部提出重点扶持以马铃薯为主的粮食产业,并将我市作为部长联系点,在支持毕节试验区的差别化政策中明确:加大马铃薯原种补贴规模,加快建设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及其配套设施。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把贵州打造成以威宁为主的南方最大种薯供应基地和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并将出台支持毕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指导性意见。这些政策的落地,将为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三是产品安全系数高。我市的马铃薯产区多远离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小;马铃薯产地多为冷凉山区,病虫害发生少,采用绿色防控措施效果好,施用农药极少,有利于认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马铃薯基地,增强马铃薯市场竞争力。

四是交通区位优势强。去年,毕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建成铁路450公里,成贵高铁将在2018年建成通车;飞雄机场已开通北、上、广、深等19个重要城市航线。未来五年还将实施325公里加密高速公路、561公里一级公路,届时将实现县县通铁路县县通通用机场和80%以上乡镇20分钟上高速。

五是科技支撑潜力大。近年来,我市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取得了许多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特别是聘请了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博士为马铃薯产业科技顾问,并在我市建立了马铃薯育种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工程技术实验室,开展马铃薯品种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了一批适宜不同生态山区推广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比如威芋1号至6号、中薯20号、费乌瑞它、米拉等,为我市马铃薯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六是未来发展前景好。从种植面积看,中西部五县还有80至100万亩旱地可以改种马铃薯,冬闲田可扩种早熟菜用马铃薯30万亩左右。从产量水平看,如果全市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面积提高到80%,其产量水平可提高20%以上,在贫困乡镇可提高50%以上。从加工水平看,如果将现在加工率不到10%提高到30%,其加工增值将大幅提升。从市场潜力看,根据贵州省的规划,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将发展至1200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面积将达960万亩以上,脱毒种薯缺口很大。毕节市打造中国南方最大的马铃薯种薯基地,发展脱毒种薯市场潜力巨大。

毕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我市有6县1区是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底全市有贫困人口92.43万,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马铃薯产业是我市重要的产业扶贫项目,是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面对国家实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良好机遇,我们提出4556发展思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4就是打造中国南方最大的马铃薯种薯供应基地、商品薯基地、马铃薯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和马铃薯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四大基地,一个5就是实施马铃薯良种繁育、规范化生产、优质专用薯、品牌创建、加工增值五大工程,另一个5就是完善科技创新、良种繁育、精深加工、标准化、市场营销五大体系,6就是推进马铃薯种植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专用化、加工主食化、营销品牌化六化建设,推动毕节从马铃薯大市向马铃薯强市转变。

我们将全力打造中国南方最大马铃薯种薯基地。一是加强育种科技创新。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借助金黎平博士和岗位专家的技术力量,进一步完善马铃薯育种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和工程技术实验室,开展马铃薯品种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研究,积极筛选适宜我市不同生态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加工型品种,实现品种专用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二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国家农业部认定威宁为全国第一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为契机,重点抓好以威宁自治县为主的原种、一级良种繁殖基地,科学布局二级种薯生产,满足南方地区脱毒种薯需要。到2020年,全市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2.5亿粒,良种扩繁基地100万亩,实现年产值30亿元。三是加强种薯生产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积极推行脱毒种薯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促进依法生产和经营,建立毕节市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对全市脱毒种薯生产质量检测。同时,注重种薯标准化生产,用2至3年时间制订完成马铃薯茎尖脱毒、组培苗生产、原原种生产、种薯生产、种薯分级等地方标准,全面推行马铃薯种薯生产标准化。

我们将全力打造中国南方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一是注重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研究推广。依托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马铃薯重大科技项目,积极组织科技力量,对影响马铃薯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耕作制度条件下马铃薯产业发展生产技术规程,使我市马铃薯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经过5至7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月9日至10日,在我市召开的全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模式观摩会上,威宁的马铃薯生产技术和模式被评价为独一无二。二是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马铃薯品牌。以打造毕节马铃薯威宁洋芋品牌为核心,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主产基地县乡与超市、高校、城镇社区和企业等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培育发展一批主要从事马铃薯经营的企业和合作社,不断改善马铃薯储藏、包装、运输条件和技术。下半年,我们还将召开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高峰论坛,注重产品包装,强化品牌打造,打响以马铃薯为重点的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品牌。三是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借助农业大数据中心,建立合作社+营销经纪人+网络信息平台+产品批发市场立体营销网络。积极探索产前签订单、产中靠技术、产后抓营销的生产组织模式,构建产、供、销一体的马铃薯市场营销体系。四是加强对外宣传推介与交流合作。通过农展会、博览会、推介会和旅游节庆等活动,利用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加强我市马铃薯产业和产品宣传推介,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扩展毕节优质马铃薯消费市场。

我们将全力打造马铃薯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继续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重要措施来抓,创新马铃薯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降低贫困户的市场风险,学习借鉴安顺塘约经验,推进三权促三变,让马铃薯产业精准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我们将全力打造马铃薯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一是加强精深加工体系建设。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推广高淀粉型品种,发展以马铃薯面条、馒头等主食为主和薯条、薯片等休闲食品的加工业,重点引进和扶持年产万吨以上的全粉、变性淀粉及主食化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扩产升级,促进马铃薯主食化加工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在威宁建立的马铃薯科技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培育农民,开展全方位服务。培育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的马铃薯营销户或经纪人,促进产销衔接,建立健全马铃薯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机制。三是注重马铃薯产业发展与旅游扶贫相结合。选择交通方便、发展基础好的地区,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马铃薯主题旅游景区,推进马铃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把马铃薯产品做成旅游商品,提高马铃薯的社会经济效益。

扩大产地优势加快三产融合

贵州省毕节市政协副主席、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波

威宁县情概况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的西大门,地处云贵高原的爬坡抬升地段,总面积6298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街道)、627个村(社区),3843个村民小组,平均海拔2200米;居住着汉、彝、回、苗等19个民族,2016年末总人口151.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5.4万人,占总人口的23.4%,是贵州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常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全国仅有的六个由三个少数民族共同自治的县之一。全县年平均气温11.8℃,气候多晴少雨,年平均日照数为2003.9小时,被誉为阳光之城。威宁地域广阔、气候独特、生态良好、物产丰富,是著名的南方马铃薯之乡中药材之乡畜牧之乡高山冷凉蔬菜之乡苦荞之乡。

威宁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人口素质不高,发展基础差、底子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威宁一度是贵州省出名的问题大县、困难大县,也是全省贫困人口数量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区)之一。2009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贵州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威宁启动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大会战。2009年至今,8年间共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74万人,GDP总量提升了4.1倍,一般财政收入提升了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升了3倍,森林覆盖率从29.16%提升到49.02%,城镇化率从17.72%提升到38.9%,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创造了作为贵州时代精神之一的威宁精神,我县创立的精准识别四看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推广。

威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威宁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1750年前,威宁就已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种植历史应在400年以上,是南方最早的种植区域。威宁低纬度、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的区域气候与马铃薯原产地秘鲁安第斯山区极为相似,繁殖的马铃薯种薯具备抗病性强、产量高的特性,全县耕地378.4万亩,多为低丘缓坡地形,耕作条件优良,拥有发展马铃薯产业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威宁马铃薯经过多年的发展,从麻洋芋、草果洋芋、乌洋芋等发展到现在的高淀粉型、低淀粉型、鲜食型、加工型、并用型及早、中、晚熟等18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从50年代的13万亩发展到2016年的165万亩左右,年均单产从每亩410公斤提高到约2000公斤,2016年全县鲜薯总产量突破3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起,威宁就利用自己的农科所、植保站等部门选育出了自己的当家品种威芋系列,并建成了脱毒组培室及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初步构建了自己的良繁体系,加快了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为威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近年来,威宁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65万亩左右,鲜薯总产量达300万吨,商品量140万吨,商品率为46.6%,总产值40亿元左右。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690元左右,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

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全县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每年在购销旺季,全县有近万人参与代收、分拣、包装等工作。有几百名经纪人参与马铃薯购销工作,培养了一批致富能人,带动了当地餐饮、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基本形成了食用、饲用、种用、加工和外销的消费格局。经初步调查,加工占总量的3%,种薯外销占5%,鲜薯外销占20%,农民食用、饲用和种用等约占72%。全县现有与马铃薯产业紧密相关的合作社94家,加工企业2家,综合专业市场2个。可以说,马铃薯作为威宁一个适宜范围最广,群众接受程度最高的种植品种,既是我县通过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快一二三产能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但从上述统计资料又可看出,威宁的马铃薯产业仍处在一个较为粗放,不成系统的散发状态。科技研发能力不强,成果不多,种薯组培和扩繁规模不大,良种良法推广普及程度不够,营销流通能力不强,深加工转换程度较低。要想把这个关乎千千万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就必须充分发挥威宁马铃薯产业当前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着力从科技研发、良种繁育、示范引领、营销管理、加工转换、质量品牌等课题集中全面入手,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理清思路、出台政策,全力加快威宁马铃薯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威宁推进马铃薯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

为了强化引领,威宁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农村板块经济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细化落实并形成了以下发展思路和成果:

一是加快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省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1100万亩左右,需脱毒种薯220万吨;周边省市种薯需求80万吨左右。在我县建成2~3个马铃薯脱毒中心,确保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4亿粒以上,供4万亩原种生产,扩繁96万亩一、二级种薯,基本满足中国南方脱毒种薯供应需求,把我县建成南方最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抓好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示范和选育工作,到2020年,引进或选育20个以上优良品种,在全省范围内普遍推广种植。目前,依托中农发集团的进入,我们已建成了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组培中心,年生产组培苗700万瓶;正在建设占地8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原原种扩繁基地,年扩繁能力4亿粒以上。这套良繁体系从工艺到规模均属全国一流水平。同时,我们将加大筑巢引凤力度,抓紧建设一批专家楼和工作站,全力引进国内外马铃薯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进驻威宁开展长期的科研选育工作,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快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发展、突出品牌的要求,建成优质商品薯、特色马铃薯、加工型专用马铃薯和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65万亩,确保马铃薯商品率达70%,脱毒种薯覆盖率达100%。建成菜用型早熟马铃薯基地30万亩,其中单膜覆盖5万亩,双膜覆盖5万亩,三膜覆盖20万亩。目前,已建立原种示范基地2万亩,早熟马铃薯基地10万亩。

三是强化种薯质量及市场监管。加强马铃薯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积极开展地方标准制定,制定威宁马铃薯生产标准3个以上。强制实施质量检验认证制度,以马铃薯脱毒种薯国家标准为准强化管理。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力度,提升检测能力。建立严格的疫病监测和质量检测体系,加强马铃薯脱毒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实行种薯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坚决杜绝不合格种薯用于生产和流入市场。建立质量追溯制度,使威宁的马铃薯生产、销售、加工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诚实守信。目前,已通过智慧威宁中的智慧农业项目来组织实施。

四是强化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生产线,积极发展马铃薯精粉、变性淀粉、速冻薯条、膨化休闲食品和马铃薯主粮化加工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建立种薯扩繁企业选优淘劣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现有企业重点扶优做大做强,培植4个以上龙头企业,加大对马铃薯生产企业流转土地和资金需求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马铃薯生产规模和水平。目前,我们在省级经济开发区威宁经开区内已规划占地1平方公里的马铃薯产业园,大规模引进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五是强化品牌创建推广。以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着力培育威宁洋芋区域公共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统筹利用好已获得的威宁洋芋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资源,创建名优产品、产品认证各5个以上。

六是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马铃薯生产,稳定马铃薯市场,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服务。鼓励农民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充分利用三变改革经验,在强化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加强协调指导,让马铃薯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中的参与企业都把与贫困农户开展利益联结视为己任,让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果全面惠及广大农户。力争到2020年全县马铃薯总产值在突破100亿元的同时,马铃薯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占比从现在的22%提升到35%,收入从1690元提升到2600元以上。

七是强化发展模式创新。组建马铃薯产业协会,强化对马铃薯产业的协调和统筹力度。按照统一规划,分户经营;统一品种,分户种植;统一技术,分户指导的原则,按照产前提定单,产中推技术,产后抓营销的服务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推进,健全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和薯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已规划建设占地342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中国薯城、贵州威宁马铃薯交易中心,着力打造西南乃至中国南方有影响力的马铃薯商贸流通集散地。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