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全国食品安全发展促进中心

科学消毒,应避开哪6个误区?

时间:2022-06-27 来源: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消毒是阻断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消毒剂也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消灭病原体,另一方面,过度或者不适当地使用,同样会造成人和物的损伤以及环境的破坏。因此,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消毒、精准施策。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一些消毒误区。

  

  

  还不清楚消毒误区有哪些?以下这六点请注意。

  误区一

  

  

  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或宠物进行全身喷洒消毒。消毒剂直接作用于人体或宠物可能会引起眼睛、口、鼻等黏膜刺激,吸入性肺炎、皮肤炎症、过敏反应等,且一过性喷洒消毒难以保证消毒液使用量与作用时间,无法实现有效消毒。

  误区二

  

  

  往下水道倒消毒液、投消毒片。只要居民楼邻居之间下水道的气流不相通,通过下水道传播病毒的风险就很低。因此,不要往下水道大量倒消毒液、投消毒片,避免腐蚀管道和污染环境。

  误区三

  

  

  随意使用化学消毒剂对食品进行预防性消毒。我们可以对外购食品外包装进行预防性消毒。对于食品本身,不建议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以免影响食品安全和口感。如污染风险较高,确实需要消毒,可使用果蔬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去除残留。

  误区四

  

  

  使用酒精大面积喷洒消毒。酒精具有易燃易爆性,大面积喷洒酒精,容易产生危险。一般我们可以用酒精对小件物品进行擦拭消毒。

  误区五

  

  

  使用加湿器或喷壶进行空气消毒。使用加湿器、喷壶等喷消毒液,通常喷出的液滴颗粒较大,在空气中悬浮时间短,达不到空气消毒目的。居民家中室内空气预防性消毒还是提倡采用开窗通风或辅以机械排风方式进行。

  误区六

  

  

  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消毒。外环境的物体表面病毒载量和存活时间都有限,过度消毒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一般情况下,不用对绿化带、道路、河流等外环境开展大规模消毒。

  值得注意的是,外出回家后,首先要做好手卫生,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充分搓揉、洗净双手,不确定手部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眼、鼻等部位;外套等衣物可以悬挂在通风处;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用酒精棉球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除非有明确污染,日常不需要对鞋底消毒,在家门口换鞋即可。


原文链接:http://wjw.ah.gov.cn/ztzl/jkkp/563216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