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全国食品安全发展促进中心

超大城市如何治理、食品安全如何保障、非机动车治理难题怎么破……委员们这样答网友

时间:2020-07-24 来源: 作者:

  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1月14日上午开幕,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作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每年政协会议期间,备受欢迎的“传统节目”——委员与市民交流活动14日下午也如期举行。董云虎、何品伟、姬兆亮、刘伟、马驰五位委员走进演播室,围绕“提高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主题与广大网友展开了热烈互动。超大城市该如何治理?城市治理如何应用科技力量?青年如何参与城市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如何保障?非机动车治理难题如何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委员们对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都有哪些建议?

  △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与市民网上交流”活动现场

  董云虎:社会治理不能只看重“大写意”,更要画好“工笔画”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该如何管理问题?有网友向上海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董云虎委员指出:感觉现在很多政策都很“高大上”,但是不够“接地气”,与老百姓的生活有一定距离。

  △上海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董云虎

  董云虎委员回应说,上海城市的特点就是“大城市、大基层”,各个基层细胞充满活力,整个城市肌体才能生机勃勃,所以我们的社会治理必须坚持重心下移,不能只看重“大写意”,更要画好“工笔画”,把治理触角延伸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要从优化街镇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把城市治理的重心进一步下沉到区、到街镇,更加鲜明树立做强街镇、做优社区、做实基础、做活治理的导向,使基层成为超大城市治理的坚实支撑、稳固底盘。特别是要把更多力量、服务、管理资源放到基层,同时给基层减负,让基层的组织、基层的干部更有能力、更有条件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基层成为群众安居乐业、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共同体。”

  上海如果要建设超大城市,需要首先建设什么?董云虎委员一针见血地表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超大城市需要强大的“城市大脑”。他说,搞好城市治理要以智能化为突破,坚持科技赋能,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纵深推进智能化应用,全力打造好政务服务“直通车”和城市运行的“总管家”,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业务流程优化,更加注重“以用户为中心”,提升用户体验度,打造服务移动端,实现“掌上办”“指尖办”,真正使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以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为基础,推动城市管理智能化,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确保城市管理安全有序。

  城市治理如何应用科技力量?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进程中,我们该如何发挥科技的力量?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驰表示:目前三大通信运营商加大5G布局力度,全部在上海完成首发;全球领先通信设备商5G研发中心均落户上海;全球首张行政区域5G网络在虹口区正式建成试用,上海已经成为5G发展最领先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驰

  马驰委员认为,上海目前正在全力推动科技建设,当下的科技布局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两张“网”背后,是条块之间、部门之间的“一盘棋”,是简政放权、提质增效、精准施策的一致目标,也是政府各类市场和社会主体齐心协力,释放市场活力、激发社会活力的共同方向。

  马驰委员表示,城市治理离不开科技力量的进步,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推动深层次改革,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青年该如何参与城市治理?

  

  上海市政协常委,共青团、青联界别召集人,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刘伟在回答市民关于上海青年如何参与城市治理的提问时表示,在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期间,上海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上海团市委、上海市青少年权益保护和服务办公室联合推动建立了“上海青年汇智团”,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凝聚了一批关心青年事务、乐于议事惠民的民间“青年智库”。

  △上海市政协常委,共青团、青联界别召集人,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刘伟

  截至目前,已有700多名青少年参与了汇智训练营,他们在上海市青少年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认真调研,为青年政策的制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刘伟委员表示,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始编制,新一批的汇智营成员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在参与过程中,汇智团成员不断加深对于公众政策制定过程的理解,全面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浦东是如何进行城市管理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浦东新区是如何借助智能互联技术辅助城市管理的问题的呢?

  

  浦东新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姬兆亮委员回应:浦东率先探索建立了“城市大脑”,以“细心、耐心、巧心”为标准,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让生活在浦东的人民群众有更强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浦东新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姬兆亮

  姬兆亮委员进一步解释,具体来说就是以城运中心为载体,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物联网、视联网、数联网等感知平台对接,建设完善“神经元系统”,增强对群众需求和城市管理问题的感知能力,增强对城市运行趋势和问题演化的研判能力,增强对城市各类事件和疑难问题的处置能力,全面提升浦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围绕城市设施、城市运维、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应急)、城市执法六个领域,研发了50余个智能化场景,以这些应用场景为核心构建城市智能管理网络,建设了一批方便群众生活的场景应用,实时掌握城市运行管理情况,逐一落实日常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姬兆亮委员介绍,在街镇分中心,依托物联网、视联网等技术,把管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千家万户、千店万铺。在孤寡老人家中、城市易积水点位、小区消防车道等处安装各类感知设备近4万个。为了让城市更具智慧的感知能力,浦东新区还在治安、消防、交通、建设、生产等领域,打造神经元系统,实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安全的城市管理、更多元的智能化。

  老百姓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保障?

  食品安全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关于如何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政协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上海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何品伟委员表示,2017年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颁布实施,这也是上海历史上最严的一个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社会广泛关注,市民十分关心。市政协在这个条例实施之际,就开始对条例的执行情况和有关的问题进行持续的调查研究、提出建议。  

  △上海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何品伟

  何品伟委员具体介绍了市政协连续三年在食品安全不同领域的关注点——

  2017年,市政协向市政府提出了专项的调研意见,提出了6个方面的整改建议,必须要抓紧整改,其中突出的是无证无照问题。经过一年的整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2018年,市政协紧紧围绕着网络餐饮问题,提出了有关整改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这方面的执法力度明显加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9年,市政协针对进口食品这一关口,从海关开始一路上进行调研,发现了进口食品中间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交给政府有关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

  何品伟委员坦言,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市政协也一定会持续地关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每年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视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映以及监督整改,为保障市民食品安全尽一份力量。

  何品伟表示: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从田头、源头到嘴边,全流程都必须得到严密的监管,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市民的食品安全。”

  非机动车治理难题如何破?

  针对市民所关心的、非机动车治理的相关问题,何品伟坦言,如何管理好非机动车的交通行为是一个迫切而实际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交通系统的状况,也关系到非机动车的交通便利问题。

  对此,何品伟委员表示——

  一方面,要对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管;

  同时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于相关交通规则的了解和认知;

  

  此外,可以在管理上划出一定的空间,为非机动车提供更多的通行道。

  △执勤民警正在对一辆有违法载人行为的非机动车进行处罚

  马驰委员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增加一条——“行有通衢”,将路权进行有效分配,并以此推动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此外,马驰委员还提到,很多国家关于“绿色出行”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荷兰的自行车高速公路网和丹麦的自行车专用车道,这些经验都可以为我所用,推动上海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持续建设和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spaq.sh.cn/renda/n36574/n36578/u1ai6257024.html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